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

阳历8月29日(阴历七月二十九日),平壤战役的十七天前,黄海海战的十九天前,李鸿章上奏,说“海上交锋,恐非胜算”,似乎已经预料到失败。不过,这种措辞并不是李鸿章事到临头胆怯的表现。

他在奏折的开头说:“臣前于《预筹战备折》内奏称……”说明这事先前已经上奏过一次。

奏折接着说,“镇远号”“定远号”两铁甲舰,确实为日本军舰所不及,但是,“质重行缓”。船体重,速度慢,而且吃水过深,不能进入江口和港湾。“济远号”“经远号”“来远号”三舰速度不足,“致远号”和“靖远号”两舰的时速在订购时为十八海里,可能是因为使用过久,这时只能开到十五六海里。其他舰只越来越旧,速度不断下降。

在注重变化的近代海战中,速度是至关重要的。重要的速度下降了,还谈什么作战呢?

新舰,速度当然快。在这六年里,中国连一艘新舰也没买,而日本六年来购进九艘新舰。时速最快的是二十三海里,其次是二十海里左右。新旧之差,也意味着机械性能的差别。

奏折又写道:

近年部(户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后,我军未增一船。丁汝昌及各将领屡求添购新式快船,臣仰体时艰款绌,未敢奏咨渎请。臣当躬任其咎。

新式军舰未能购入,谁都知道原因在西太后,但李鸿章却引咎自责。似乎同时又想把丁汝昌等海军首脑的责任掩过去,意思是他们要买新式军舰,屡次提出,但我没有转报朝廷。

皇帝曾严厉责问过:“日本军舰时常侵入我领海,丁汝昌等人究竟是怎么对付的?是否故意躲避敌人?”所以,这篇上奏也是李鸿章对皇帝的回答。

日本军舰侦察活动极其频繁,但舰队并没有开始行动,因为对“镇远号”和“定远号”两巨舰怀有恐惧症。

由于害怕北洋舰队,起初,日本的增援部队都是由釜山登陆。在釜山登陆,只需要渡过对马海峡,那里不会出现北洋舰队,是一条安全航线。然而,陆上运输却太难了。在八月的暑日炎天下,到汉城的一段路把人马弄得疲惫不堪。所以,第五师团的后续部队改为用船送到东海岸的元山登陆。

这样,第五师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釜山冒着炎暑艰难北上,一部分从元山越过山岭向平壤进发。

日军并不想如此,但也只好分散向平壤逼近。对于这样的分散之敌,清军本应该各个击破,可是,他们却没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