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爵位是靠不住的

爵[1],爵位。

爵位是用来表示权力地位的一种尊号。一个人有了爵位,就是法律意义上的贵族了。

统治者一般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授予臣下爵位。比如晚清道光皇帝临死前封儿子奕䜣为恭亲王,来补充没有将皇位传给他的愧疚。而“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侯,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收复南京的大功臣;左宗棠是收复新疆的大功臣;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消防员,到处救火。他们三人是因功封的爵位。多数爵位可以世袭,曾国藩的一等侯就传给了儿子曾纪泽。

人类社会先有爵位,后有官职,两者曾长期纠缠在一起。夏商周分封时代,天子分封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再分封卿、大夫建立采邑进行统治。诸侯、卿、大夫就是爵位,他们有封地,一代代世袭下去。同时他们又直接管理封地内的财政、民事、军事,带有官职的性质。当时是官爵不分,爵位为本,以爵领官,有了爵位自然就有了统治权。

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而中国历史发展趋势是走向集权。所以到战国时,列强力行集权,争夺天下霸权,爵位制随之衰落,官职制开始兴起。诸侯们任命一些平民处理政务,只给他们发俸禄,不再“裂土”分封他们。这些人就成了没有爵位只有官职的官僚。比如“宰”和“相”两个字都是“副”的意思,最初是天子、诸侯的家臣,帮助主人处理家事。逐渐的,天子、诸侯用“宰相”在外面总揽全局,处理国事了。那些世袭的卿、大夫们则靠边站了。此时,爵与官已经分开,拥有爵位不一定有官职。之后爵位的发展趋势是:和官职的距离越来越远,授予越来越严格。虽然爵位制一直存在到清亡,但官职迅速取代爵位,成为官员获取权力和收益的主要依据。

西周确定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来分封宗室和功臣。秦始皇嬴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后,空出了“王”的爵位,五等爵就变为了六等。

汉代封爵只有王、侯两等,前面冠以具体的地名,比如燕王、吴王、富春侯、汶川侯等等。汉初,功臣也能封王,后来严格限定只有刘姓宗室才能封王。获封王爵的人,都有封地,可以建立封国,拥有一系列权力。王爷到封地去上任,称为“就藩”,燕王就去北京,梁王就去河南。这就类似于分封时代的诸侯国,和中央王朝摩擦不断。经过汉景帝、汉武帝两代人的大力削藩,汉朝诸王的权力大为萎缩,军事权、用人权和财权都被极大削弱,但封国得到保留。汉朝的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