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三、“府门儿”风雨毓蕴口述

<b>时 间:1999年10月27日</b>

<b>地 点:北京南沙滩毓蕴家</b>

<b>访谈者:定宜庄</b>

<b>[访谈者按]</b><i>毓蕴,也名毓蕴华,出生于1918年,她是恭忠亲王奕訢59的曾孙女,著名画家溥心畬的侄女,本人在画界也颇有名气。辛亥革命后,满洲皇族中以画家、书法家著称者不计其数,仅《现代满族书画家传略》注60一书收录的近支直系宗室后裔中的女书画家,就有十余人,还未算上远支与嫁给爱新觉罗之后冠以夫姓的人。但毓蕴老回顾一生,最看重的不是自己在绘画上的成绩,而是以她那样的家庭背景而脱离家庭参加革命的经历。这与她父亲在恭亲王府中的特殊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i>

<i>与我接触过的很多爱新觉罗后裔不同的是,毓蕴老对自己出身的家庭、环境乃至她那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伯父溥心畬的为人,都持一种冷静的批判态度,特别是她对她那因“服中生子”而过继出去的父亲溥佑的行为以及恭王府对她一家人的冷漠等的叙述,与她兄长毓崟在诸篇采访中的讲述,构成有趣的对比。这样客观和直率的态度,随着清宫“辫子戏”的红火和清史学界对此的推波助澜,以及人们越来越讲究“为尊者讳”的今天,已经越来越罕见了。我与她虽然只有一面之交,但她身上那种冷峻峭直的气质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我因此对她怀有一种特别的尊重。</i>

<i>毓蕴老见多识广,仅仅跟随她的伯父溥心畬学画一段,就有很多心得,但这篇口述所录只是些片断,她最想讲述的解放初期参加革命的经历尚未述及,十分可惜。当时没有把这份口述做完,固然也有忙于出国访学等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我对自己一度丧失信心,我曾几次因为找不到这项工作的意义而打算放弃,待最终决定拾起重做的时候,已经时过境迁,一切都已无法弥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应该记取的沉痛教训。</i>

<i>恭亲王奕后代:</i>

<i>长女荣寿固伦公主1854—1924,被慈禧认作己女,按固伦公主待遇。</i>

<i>长子载澂1858—1885,郡王衔多罗果敏贝勒,享年28岁。嗣子溥伟,载滢嗣子。</i>

<i>次子载滢1861—1909,1868年出继忠郡王奕詥为嗣,袭贝勒,坐事夺爵归宗,享年49岁。</i>

<i>长子溥伟188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