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战术

场需求积累的结果,高卢入侵中罗马军队的失败,彻底点燃了战术改革的导火线。而长盾等装备的换装,则是与萨莫奈人军事交流的结果。

在三线阵中,相对轻装的青年兵将首先投掷重投枪,然后以猛烈的冲击杀伤对手的战线。随后的第二线成年兵会作为最主要的战斗力量,进行决定性的步兵战斗。当第二线仍旧无法分出胜负时,就轮到一直半跪着节省体力的后备兵作战了。这些精锐老兵既可以作为掩护撤退或是最后一搏的手段,也可以在之前的战斗过程中,用以应付战线两翼的突然情况,或者进行其他的作战任务。这样的部署,无疑代表着罗马军团在预备队战术的发展上有着一个较高的起点。将后备兵作为最后决胜或应急手段已经成为了拉丁语中的名谚。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160104924.jpg" />

◎ 图为李维时期军团的指挥结构。李维时期的罗马军队缺少中层指挥,第三线的具体组织情况仍相对模糊。

三线阵中预留空隙的初衷和主要作用是方便一线单位战斗时能够被后续单位轮换,这种轮换体系是罗马战术体系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使得当战斗中一旦有单位被击败,就立即有新鲜单位能够上前应付威胁。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采用此类间隔的棋盘阵,会使得各步兵中队被渗透和攻击侧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李维曾说起过,后备兵接战时会去除间隙成一条连续的战线作战,而无疑前两线的成年兵和青年兵也会如此。一个步兵中队由两个百人队组成,分别为前列百人队(Prior)和后列百人队(Posterior),在前进和机动时后列百人队处在前列百人队背后,保留步兵中队间的缝隙,但当他们投入战斗时,后列百人队便会上前填补战线缺口,呈现一条连续的战线。当一条战线需要撤退时,后列百人队会首先退后留出空隙,预先占据后排的位置,然后供前列百人队后退。典型的每条战线的阵形纵深一般是6或8列。

当军团的前两列重步兵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完全换用短剑和重投枪时,它的基本战术对比李维时期的军团则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青年兵和成年兵的装备和地位愈来愈接近,而后备兵仍执拗地维持了重装步兵式的武装,考虑到他们预备队的身份,这一安排或许更有利于实战,让他们能够作为预备队以长矛对抗可能的侧翼骑兵攻击。

在步兵中队内部,如波利比乌斯所说,罗马步兵采用了比其他所有重步兵都更为松散的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