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我才不在乎是谁用火钳敲晕了莫蒂默先生”

,而且如果都是事实无疑,堪称难能可贵。如果要是试图给这样的作品加上些装腔作势的炫目成分,绝对会立刻叫我倒足胃口。我想你面临的问题十分棘手,因为我觉得我们理应承认的一点就是,一个推理小说粉丝宁愿读一本烂书,因为总好过没有得读。人们面对皇皇巨著的时候肯定多少比较重视,但其实严格说来,作品数量多少并没有任何意义。一页作品就能暴露作家的水平,有时候一个段落就可以。那些提笔不能言的家伙可以写满一个书架,也能沽名钓誉,间或捏造出一两个情节,让他看起来比实际水平强点儿,但这些终将逝去,有名无实。所有优秀的作家都有一点魔力——除非我们苟同埃德蒙·威尔逊的说法,认为侦探小说只能算作亚文学作品,对此我本人绝不同意——我们也都需要这么一点魔力。至少我这么觉得。尽管我很清楚大众并不这么想。

你十分真诚的

<hr/>

[1]弗雷德里克·丹尼(Frederic Dannay,1905-1982),美国作家。

[2]伊丽莎白•桑克塞•霍丁(Elisabeth Sanxay Holding,1889-1955),美国小说家。

[3]夏洛特·阿姆斯特朗(Charlotte Armstrong,1905-1969),美国作家。

[4]《恶作剧》(<i>Mischief</i>)是夏洛特·阿姆斯特朗发表于1950年的推理小说。

[5]朱利安·西蒙斯(Julian Symons,1912-1994),英国侦探小说作家、评论家、诗人,曾获美国侦探作家协会(MWA)颁发的“大师奖”及英国犯罪作家协会(CWA)颁发的“钻石匕首奖”。

[6]《二月三十一日》(<i>The 31st of February</i>)是朱利安·西蒙斯1950年的作品。

[7]威廉·克拉斯纳(William Krasner,1917-2003),美国推理小说作家。

[8]《走在黑暗的街道上》(<i>Walk the Dark Streets</i>)是威廉·克拉斯纳的首部小说作品,出版于1949年。

[9]此处指的是由美国女侦探小说家玛丽·罗伯茨·莱因哈特的代表作《螺旋楼梯》开创的“早知如此”(Had-I-But-Known)流派,即后来的“浪漫悬念小说”,为众多女性推理小说作家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