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21章 打脸么,谁打谁还不一定呢

事在德国,你们会怎么处理?”

马克回答得非常快捷:“工业是需要按部就班的遵循规则,环保工业更是直接关系到民众健康卫生的特殊行业,所以不允许有半点瑕疵!所以在德国……如果有类似的事情的,公共设施配套在城区允许搬迁进入前就会做好,公共事业,水电先行,不可能出现这样新城区等待公共设施配套的情况。”

石涧仁抓住了其中唯一一次停顿:“那么您见过这么快的城市发展速度么?我指的是北部区新开发片区,只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把这一片曾经还是田地和荒山的区域迅速变成目前这样的城市局面,譬如说两栋崭新的三十层高楼建筑之间,居然还有半座完全荒凉的未开发荒山。”

马克摊开手:“没有。”德国人还是实诚:“我确实从未见过中国这样发展迅猛的城市化速度,哪怕是在德国,东德跟西德曾经的差距融合以后,也没有得到这样迅猛发展的机会,但这不是允许出错的理由。”

石涧仁点点头:“因为德国没有中国的十三亿人口,没有中国这么多迫切希望改善生活条件的民众,因为德国……包括欧洲大多数地方基础设施改良的余地已经不是很大,或者说也不具备大规模改良的条件,这是个社会学跟经济学领域的复合问题,非常欢迎你们来到中国参与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但这场变革的主角必定是中国人,只有中国人才最清楚如何用又快又好的方式来解决中国式的问题,这点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这个国家非常明晰的需要按照政府要求,不折不扣的达到完成执行力,因为我们首先是要满足这个国家人民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解决了社会责任的问题,其次才是解决规则规范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效率,我们正是通过这种效率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追赶发达国家,您认可我这个观点么?”

马克和身边的两位高层还低声交流了几句,不知道是交流英文词汇还是交流看法,最后德国人嘟哝:“你是个节目主持人,辩论我不是你的对手,但问题严重性已经摆在这里了,你说怎么办?”

石涧仁转头对中方高层,还是英语:“现在的态度是马克先生能理解我们赶工的做法了,不用为这个争吵,我的看法还行么?”

中方五人里面,能用英文娴熟应对的只有两名职业经理人,一个是人力资源总监,一个是监测检验中心总监,后者还能说德语,眼神很有趣的跳动,但是不说话,副总裁和另外两位得听翻译小声说完,才能明白石涧仁的话,而且翻得准不准,石涧仁都不清楚,因为副总裁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