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七章 死要面子

过了辽河,逼近鸭绿江的时候开始,高句丽军就层层分兵阻截,不再回避打野战,不再惧怕伤亡。一支一支的部队往一道道无底洞绞肉机一般的河流防线上投注下去,除了每一战都绞出万儿八千的人命损失之外,一个浪花都没有扑腾起来。

当然。被绞肉机绞杀的人命,有隋军的,也有高句丽人的,相对来说,高句丽人要多不少,至少是一比二的战损比——原因无他,因为随着高句丽两户一丁甚至一户一丁的征兵比例,后期弄上来的兵源都是没打过仗的新兵蛋子,而且体格素质都差一些。这样的小规模高频率战斗自然没什么好多费笔墨描写的。因为除了残忍的杀戮换命之外实在没什么看点。

一个国家到了倾尽家底的状态,拿出来的自然不会是精兵。就好像纵然精锐如德军,但是若是拿1944年再强征出来的国民兵和苏军对抗的话。有些甚至单兵素质都不如苏军,而何况高句丽和隋军的单兵素质本来在两国全盛的时候就相差不大,远没有历史上的德军苏军那么明显。

对于高句丽人如此拼命层层设防、而非直接龟缩固守平壤,隋军将领以及随军的文官一开始都颇为不解——以高句丽如今的战斗力,这样是很不明智的打法,不用一年就会被隋军成功放干最后一滴血。不过,随着高句丽人的一连串外交求饶的举动之后,隋军君臣都开始心中明亮起来。

这是在竭尽所能,打肿脸充胖子,以战促和呢。

就好像历史上蒋校长在1937年,面对倭寇的来犯时,从纯军事角度来说,最不经济的策略就是死守沪市,因为那里无险可守,真要打,一开始转移了沪市的工业企业贵金属之后就该马上放弃,然后守三道国防线层层后退,最后以锡澄线和江阴要塞为核心坚固防守。但是蒋校长当时之所以选择了在沪市就节节坚守,无非是希望国际介入,希望第三方调停,他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的,为了体现决心而不得不守。

隋朝的人当然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的事情,高句丽君臣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国际调停可以指望——或许随着隋军灭亡高句丽的步伐越来越快,已经开始警觉自危的突厥人从潜力上来说能做好一个不希望高句丽彻底倒下的调停人,只是启民可汗死后新上位才两年的始毕可汗现在貌似还没这个胆子——不过,高句丽人好歹还可以选择自己求饶,割地,称臣,放归叛臣。这一系列的外交求饶手段,依然被寄予厚望,所以高句丽的军事部门不得不为政治服务,为了给反复的外交谈判加筹码而往绞肉机里填人命,打肿脸充胖子假装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