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注9 毛泽东致叶恭绰信原文是:“……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真市长接洽为荷”,时间为5月25日。载《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33—434页。
注10 佘女士提到的这位叔伯哥哥,名叫佘宝林。2015年4月14日佘宝林先生在北京电视台一个节目中出场,并当着佘女士的面解释了他“突然消失”佘幼芝语的原因,说他当年在北京市的二建公司工作,1966年6月23日该公司奉中央指示到外地去建设钢厂,一去十年,回来后就把房子换到南苑去了,并非有其他用意,也并非是不辞而别。佘宝林先生的儿子佘彦江和儿媳也当场对佘女士表示:“您宣达的使命,我们今后要传下去。”当然,无论是佘女士的女儿焦颖,还是堂侄佘彦江,都认为祖先的遗训固然应该遵守,但未必不可换个方式,譬如设一个专门的微信群,等等。
注11 有关解放后佘家的情况,还可参见其他文献,与佘女士的口述略有出入,如1983年由崇文区政协供稿、沈信夫所撰的《访袁崇焕庙》记:“1955年,政府决定利用这块广东义地建立学校,伐去枣树,迁走荒冢,但袁墓和墓前的房屋未动,并在矮花墙外又砌一道高墙。为了照顾看坟人佘汉卿一家的生活,就招收他和女儿佘幼兰为第五十九中学的工友,佘汉卿非常感激……佘汉卿在十年内乱中病死,他的女儿幼兰和儿子小宝也都搬走了……笔者辗转访问了佘幼兰,她已经五十多岁,花白头发,在某房管所当工人,她所记忆的没有超过石同志五十九中石宗炎所说的范围,但她记得祖父叫佘恩兆,并说弟弟叫佘宝林,住大红门一带,为某公司工人。笔者又找到佘宝林,他年约三十多岁,对前辈的事一无所知。”载《文史资料选编》第23辑,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269—280页可与佘女士此篇口述相参照。
注12 陪同我去访问张先生的,有岑大利和杨海英二位教授。杨海英是我的师妹兼同事,对明末清初史事颇有研究,包括张先生所说他们的祖先张家玉的事迹。
注13 张伯桢著有《张篁溪遗稿》《南海先生全书》《南海康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