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六十章 杨震其人

饿,也就知道别人挨饿的滋味。草民百姓的冷暖辛酸。小小年纪就已尝尽。可以想象,他后来在官场上心忧黎民,坚韧顽强,敢于担当,皆是来自于此。更重要的是,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故,父母始终要求他要“有大志”。所以,在他以后的日子里,无论人生遭受怎样的打击,他始终没有抛弃一样东西———理想。

可是理想不能当饭吃,母亲只是粗通文墨,儿子虽聪明好学,可没有名师指点还是不够,要请老师,家里没钱,成才也就困难。虽说“有大志”,前路却照样迷茫。母与子就在这苦日子里熬着,明天在哪里,不知道。

熬到杨震十五岁那年,有一个人主动找上门来了,太常恒郁。

太常,是主管宗庙祭礼和朝廷礼仪的官职。但是恒郁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他是帝师,也是当时的儒学宗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既教过汉明帝也教过刘肇。是两代帝师,可谓亚圣人。

恒郁找上门,却也并非心血来潮,他是杨震父亲杨宝的生前挚友,这次是来顺道探望一下,然后就见到了杨震。恒郁的眼光自然不差,一番交谈后大为赞叹,当场决定收杨震为徒,命杨震随自己去洛阳求学。

这样的好事,杨家人自是喜出望外,母亲命杨震立刻收拾行装。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之时必然依依不舍,千叮咛万嘱咐。但杨震的母亲却很平静,只是说了一句话,作为对儿子所有的期望。

“若负汝父之清名,则永不相认也。”

杨震含泪叩别母亲,这句话,一字一句,铭记于心。

杨震就这样跟随着恒郁,到京城洛阳做了一名学生,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作为恒郁的门下弟子,他悟性极强,学习刻苦,很快就成了一名优秀的学生。恒郁不但教授他儒家学问,更教导他要博采众家之长。杨震都一一谨记于心,各类儒家典籍不但通读,更烂熟于心,同时也广泛涉猎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各门学问,还经常参加京城各学府的集会交流,常对各类学问大胆评说,令众青年才俊折服。又兼他为人正派,口碑甚好,不出几年,就有了“立身刚正”“明经博览”的评语。

但是恒郁对杨震更重要的影响,却是做人。恒郁此人,除了是当时知名的学问家,更是出名的直臣,他的官职是“太常”,执掌国家的宗庙祭祀以及礼仪规范,生活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认死理,比如朝廷礼仪有不合规范的地方,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他都要据理力争。大事情更不含糊,皇帝要铺张浪费,或者是想借典礼之机得些好处,犯到他手里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