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两百八十八章 准备工作(中)

的机场,如果是境外甚至靠近边境线的基地,防御力量恐怕翻上两倍都不止。

最终空军方面算下来一个联队级别的战略轰炸基地,工作和作战人员的总数很可能会突破一万五千人。

这些人每天消耗掉的给养物资将是以十吨为基本单位来计算的,这还只是人吃马嚼掉的伙食份额,如果加上飞机、车辆以及各种发电设备日常用掉的燃料,还有正常作训中消耗掉的弹药,吨位数恐怕要在后面再加上一个零才够。

如果没有发达的交通网络支撑,光是凭借空军那堆载重半吨的小卡车,就算党卫队每天枪毙掉一个后勤参谋,都无法跟上这种日常消耗的速度,别提东线爆发战争之后,相关的消耗更是会翻着跟头增长。

历史上英国皇家空军准备一次大规模战略轰炸行动,往往需要花上数周的时间集结飞机、人员、装备以及囤积作战所需的弹药,这里面不光是英国国力枯竭的缘故,补给需求量对交通系统造成的压力,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要是换成二十世纪末期,再想聚集起同样数量的物资,甚至都不需要耗费二十四小时。

统帅部已经开始进行新机场选址的工作,这需要空军的专业工程人员进行仔细的勘测,所以徐峻哪怕心里如何着急,也知道这种事情绝对快不得。不过制造飞机和训练飞行人员也需要时间,徐峻只希望一切都能按照计划好的时间表顺利完成。

如果有人问,现在有了飞机和机场,那么就能实施战略轰炸了吧?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现实不可能像电影上那样,某个将军在地图上划一个圈圈,乌央乌央的轰炸机群就哗啦啦飞过去了。每次深入敌境纵深的战略轰炸行动,事先都要经过详细的计算,鲁莽行动通常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这方面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轰炸机组成员们或许深有体会。

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导航问题,这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技术难关,因为哪怕是当时最先进的轰炸机,迷航之后也不会比一堆废铁更有价值。

一场耗资巨大的战略轰炸,结果大批飞机因为迷航的原因,无法到达目标地点,如果换成陆军部队指挥官根本就无法向上级解释,但是在二战初期的轰炸机部队里,这却归于可以接受的范畴之内。

当年德国入侵挪威的机群遇到大雾,结果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空中混乱,而英伦空战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因为两架德国轰炸机的意外迷航。当时迷航的德国飞行员把炸弹扔进了伦敦居民区,结果转过头英国人就报复性轰炸了柏林市区,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