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

光绪帝命令李鸿章把军备情况具实上报的次日,日本驻中国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对总理衙门提出:“关于朝鲜问题,希望日、中两国直接对话解决,不要他国干涉。”

翌日,7月4日,李鸿章接到袁世凯的电报,“日本没有和平意愿”,“请让我调转”。

第二天,袁世凯又来电:“日本迫使朝鲜改革国政,又增派一千五百兵,对此状态,我已一筹莫展,只能忍受屈辱。我想去天津,辅佐朝鲜问题,这里暂时交给唐绍仪。”

袁世凯在朝鲜多年来阻止日本的扩张,此时要更换他人,等于卷旗逃跑。

然而,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袁世凯继续留在汉城已经没有价值了。深受日本政府憎恨的他不在那里,或许会更好些,只是不能灰溜溜地回国,得给他找一个台阶。

李鸿章报请总理衙门,答复是:“待事到极限、再也无法挽救之时,以北洋(李鸿章)面询为由,召回天津。”

袁世凯离开汉城,在原则上已得到本国政府的批准,只是什么时候尚未定准。关于朝鲜问题,没有谁比袁世凯更了解,本应把他留在朝鲜,但李鸿章仍期待着俄国的干涉,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念头,所以,出于两个理由,他决心更换袁世凯。

一、唯恐同日本之间对话时,一直与日本矛盾较深的袁世凯会成为妨碍。

二、万一问题得不到解决,酿成战争,恐怕袁世凯的政治生命也就完了。对李鸿章的北洋派来说,袁世凯的才干是缺少不得的,必须防止他丢官。

于是,李鸿章把袁世凯这颗棋子从棋盘上撤下来。

7月9日,由于英国的调停,日本的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同总理衙门大臣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各持己见,终于决裂。

日本外交大臣陆奥宗光原来就反对英国从中调停,但伊藤首相定下依靠英国的方针,不得不服从。他期待着调停的失败。在清政府方面,李鸿章也过分把希望寄托在俄国干涉上,对于英国的调停虽然也表示欢迎,但又担心俄国和英国的调停竞赛会把问题弄僵。

中、日两国都对英国安排的北京会谈表示冷淡,那怎么能谈成呢?

寄以莫大期待的俄国干涉失败——李鸿章得知这个消息是在7月9日。

俄国驻中国公使喀西尼派巴甫洛夫来告诉李鸿章:“俄罗斯帝国只能从友谊方面劝告日本撤兵,而不能使用武力强制日本。至于朝鲜的内政应否予以改革,更是俄国不希望介入的问题。”

其实,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