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七章 年关琐事

上山东半岛、然后到新罗瓮津半岛、再沿海去日本的长途路线走,哪怕在航路上多花三四倍时间也无妨,反正这样还能多勘探一些高句丽近海的海况,就当是为朝廷水师先行了。

送走了裴世清之后,也还有别的事情。这一次进京归来,因为萧铣很上道,主动以吴郡如今的财力认捐了二十万骁果军的衣被袍靴,他还从杨广这里得到了另外一些优惠和差使。

优惠么,便是杨广再次承诺减免了来年吴郡的跨境服徭役义务,让事实上的租庸调法得以在吴郡有实无名地多推行一年,相当于是把吴郡的这笔捐输当成了额外的“免役户调”。本来如果没有这项优惠,吴郡在给朝廷造船这件差使之后,在本地没有大型政府工程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被抽调民夫到北方服役了,损耗会非常惊人。

额外的差使,则是杨广见萧铣不贪财;或者说此前虽然经营生意有方,但是在朝廷有事儿的节骨眼上,遇大事并不含糊,愿意毁家纾难;故而在钱粮上对萧铣更为信任。萧铣原来就做着扬州水曹参军实际上的活儿,修运河的时候也监管过漕商,现在还负责东南船政,所以杨广顺势就把这往后两年江南漕粮北运的担子压到了萧铣肩上。

隋朝,可是没有什么“转运使”或者“漕运总督”的概念的,一切和漕运相关的事务都是临时性委派官职,或者临时性兼任。

自从大业二年,朝廷建成东都洛阳之后,又在洛阳以东、汴州以西的荥阳附近修建了兴洛仓城,兴洛仓处在黄河和汴水交汇入口附近,水运极为便利,将作大匠宇文恺当年设计的仓城有粮窖八千囷、每囷可存储三千石,所以理论上最大容量可以达到2400万石粮食!这个数字占整个大隋朝一年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兴洛仓当然从来都没有装满过,但是遇到朝廷有大事的时候,提前储备的高峰期,存粮一千多万石还是有的。而长江以南地区,高峰的时候向北方兴洛仓运送的漕粮大约在一年八百万石左右,此外两淮也要北运一些,但是没有江南的负担重(杨广时两淮更多是出人力、徭役,因为距离北方施工地近,但是物力就可以少出。)这些共同构成了朝廷每年驻军及家属、朝廷官员贵族总计数百万中央非农业人口的消耗。

现在,这个每年从江南押解八百万石粮食去兴洛仓的任务,就落到了萧铣肩膀上总领,责任不可谓不重,讨伐高句丽在即,一切漕粮更是不能误期。

众所周知,古代运输仓储技术比较低下。如果是陆路运粮,那损耗就不用去说了,运的陆上民夫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