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一章 将门子弟

郡地方这三年不必再向朝廷缴纳户调,让地方政府征税后截留下来,挪用作为造船经费——按照原本苏湖杭三州的户口税赋,三年的户调节加起来,也不过就是十万匹绢绸而已,如果可以折成钱的话,约摸价值将近两百万贯(实际上因为铜钱稀缺,不可能全部折现,同时在隋唐时,丝织品也是有一定的半硬通货属性,大件交易有用丝织品直接偿付价款的例子)。杨广便是希望萧铣用这两百万贯的价钱,帮朝廷造出一支足够一次性运送二十万大军过海的舰队。

当然,除了户调之外,本郡的粮税也是可以截留的,但是粮税不过是给造船的民夫提供口粮,并不能当钱变现。造船所需的材料、工具等人力资源以外的成本,便是要靠着价值两百万贯的那十万匹丝绸去采买置办了。

总的来说,如果不自己往里头贴钱的话,这些钱绝对是不够用的——运送二十万大军过海,可不仅仅是江河里运人,马匹军械,辎重粮草都要在内,尤其是这个年代航海技术不发达,从山东半岛到高丽如果风向不顺、运气不好,十天半个月才到也不是没可能。一艘四百料的大船,平均下来运人也就两百来人。海船为了降低重心提高抗浪性,又不能和江河里的楼船、五牙船那样把水面建筑层数早的很多、很高。如此算来,如果纯造四百料的船,没有更大的型号,要近千艘才够杨广定下的指标。平摊下来,一条大海船才给了两千贯的工料钱。这里头至少还有三四成的缺口。

而且这个价钱还只是针对不搞技术创新的官员而言,如果如萧铣这样,朝廷此前成例的海船最大只造到四百料,而他要上马一千料,那就还有很多额外投资——原本船场的船坞不够大,就要重新拓宽深挖,配套的器械也要添置,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可都是成本。

若是寻常官吏被派了这个苦差,为了避免完不成任务掉脑袋,也就只有一个办法——搜刮民脂民膏,加重徭役和户调捐税筹款。所幸萧铣还有些本钱,他自己如今每年封地和贸易船队的进账就已经比吴郡全郡的财政收入高了。所以还能从利用官身垄断部分贸易的方面动脑子,倒没必要和别的官员那么吃相难看。

……

千头万绪中,好歹熬到了年中,正是盛夏炎炎的时节,最早开建的一批四百料福船、船壳骨架都已经出来了,就剩下内部舱室和桅杆帆舵等上层建筑和内部设备,想来两个多月也就可以成了。

武士彟早已不管船场的事情了,萧铣另找了将作监里带出来的一些官员负责。而武士彟则忙着满世界收购食盐铁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