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八章 进展神速

量差距——若是换成土方,一石便有约摸350斤。一刻钟的时间里,让一个民夫挖下1700斤的致密土方并且运到河边,已经是极限了,实际上并非每个服徭役的民夫都是这样的壮汉。

也就是说,通过使用船只和机关,萧铣的方法至少在这一刻,让民夫的单位人力效率提升了五倍以上。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这只能说是提高了旱渠部分的作业速度。在另一侧,也就是原本水深已经达到了一丈的古河道内,因为河水被分流了大半,情况也在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链斗式挖泥船和爬犁船在应用时,原本也是颇有限制的,比如水深如果越深的话,那么爬犁的挖斗轮就要做得越大,爬犁的竖杆便要在水下伸得越长。这些都会增加成本、机械力损耗,以及更大的水下阻力。这也是为什么萧铣一开始只要求把古河道疏浚到吃水一丈就可以了,而没有要求更多,因为越往深里挖,损耗便越大,效率就越低。

但是,古河道内的水被放掉大半之后,情况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挖斗重新回到了只要伸到水面以下六尺就能挖起满满一兜淤泥的状态,爬犁也只要拖在船底不远的深处,便能正常翻耕河床。

自古修运河,对水位最好的控制,便是不深不浅,四五尺为宜。再深了人没法站住脚徒步作业,再浅了吃水不足以过船,连运送泥沙这样的活都只能手工搬运,太低效。可是这种不深不浅的作业状态,自古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许只有修河修到最顺手的那一刻,才能短暂地保持这种状态,此后随着深挖,不免又会转入低效状态。

似乎,从来没有一个工程师试图玩弄江水如股掌之间,想让水深就深,想让它浅就浅。千年以来,连尝试都没有过,包括在麻叔谋眼中惊为天人的一代巨匠宇文恺也没敢试过。

但是萧铣却偏偏做到了。目睹了这一切,麻叔谋想不出还有什么不让自己负责的工段跟着萧铣的策略走的道理。吴兴塘,西苕溪河段的平行旱渠,在看清了南段杭州境内的施工成果后,马上被麻叔谋勒令按照萧铣指定的方法改堆围堰、挖通堤防分流河水。然后,麻叔谋便少不得出面找萧铣,让他好安排分出一些爬犁船和挖泥船给湖州境内的河段使用。

……

两天后,杭州城内,钱塘县衙。

麻叔谋让随从提着十匹彩缎贺礼,恭恭敬敬地让衙役通报求见,丝毫不敢摆出与萧铣分属同僚、大家平级的架子。

衙门上下倒很是客气,一会儿便有一个青袍小官出来恭迎麻叔谋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