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七章 千年大计

本厚厚的河工账册,给萧铣再汇报一遍施工之前的勘测情况:

“大人,去年冬天时,下官也按照您的吩咐,已经让一部分工匠民夫用铅垂撑篙勘测过了河道尺寸。这江南河古道本是先秦便开始陆续开凿的,其南段有天然河西苕溪,及先秦开凿的吴兴塘、平湖塘,两汉开凿的华亭塘等。

如今因为年久失修,测得西苕溪段河深仅六尺、宽十二丈。湖州一侧的吴兴塘、华亭塘平均深七尺五寸,宽九丈。我杭州境内的平湖塘水深六尺、宽八丈。这些河段距离朝廷对江南运河的统一尺寸要求:宽三十丈,深一丈五尺还颇有差距。”

萧铣对于这些数据也是有点儿了解的,只不过温故知新而已,故而并不焦躁。他知道历史上隋炀帝在位后,修运河普遍要求扬州以北的修到四十丈,吃水也将近两丈,这主要是为了过龙舟的船队——史载隋炀帝龙舟“长二百尺、高阔各四十五尺,水上四重”,要给如此庞大的巨舟通航,还要船队可以掉头、交汇提供可能的话,河修到四十丈宽是有可能的——毕竟两百尺长的船,就是二十丈了,总不能在河里没法掉头吧?而且船舶掉头不光是河宽和船长一样就行了,还要留出回旋半径。

如今,运河修筑被提前到了杨广登基以前,龙舟这种奢靡的需求自然还没人敢提出来。加上历史上杨广的龙舟只要到扬州,不需要再到江南的苏州、杭州,所以江南运河的宽度比邗沟乃至更北面的河段可以省一些,但是即使如此,如今综合考虑知道,萧铣拿到的指标依然是三十丈宽,或许其中也有宇文阀或者别的下绊子的官僚的手脚吧。

不管怎么说,任务再艰巨才有挑战性,何况萧铣很有把握通过新技术与新管理的应用啃下这块硬骨头,也就没什么好怕了。

“即日起,让咱常备的五千操舟疏浚民夫,沿着平湖塘、吴兴塘河段往复以爬犁船、链斗船逡巡疏浚挖泥,凡是水深不足一丈的地方,先用挖斗往复清扫,先做到水深一丈。河岸暂时不急着拓宽。至于农闲临时征调来的那些人,便让他们在于河道平行的地方平地、寻水沙疏松的地方,先挖出深六尺、宽八丈以上的平行旱渠来。”

刘三刀一句废话也没多问,听了之后只是满口应承着便去招呼人施工了:“好嘞,卑职这便去安排。这法子果是又稳妥老成,又颇见新意,看来提速个几成是没问题了。”

刘三刀自去不提,现场留下萧铣继续在查看勘测数据,另一旁跟着萧铣来旁观的县丞陆鸿鸣却是听得有些摸不着头脑,少不得凑上去问:“萧县令,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