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65章 当皇帝也要有法可依了

江山乃是帝王家业,是帝王治天下,帝王英明而雄武,天下自然可以安泰,如果帝王不明而暗弱……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帝王之业终究是人治!而且大明的封建制度是上承两宋,权臣和藩镇都已经被贴上了政治不正确的标签,还深入人心了。所以国家兴亡,就系于皇帝一家甚至是皇帝一人。

朱元璋当年分封十三塞王,目的就是想以一家之力,担起天下兴亡。可惜他的布局因为建文削藩和朱棣靖难而被完全破坏,使得大明又走上了士大夫把持朝政的路线。

而士大夫把持朝政的路线,其实就是天下无主——长在深宫的君主,常常还是冲龄践祚,幼主当国,而且太后们又大多出自微末,没有娘家的势力和人才可以用。而朝中的士大夫文官也不是出身强宗大族,基本都是没什么势力的进士官。

所以大明就出现了“天下无主”的局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自然越来越弱……而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大明的核心地盘上也没有什么强宗大族,哪怕是被后世吹上天的东林党人,也无非就是一群嘴炮文人。

只要皇帝或皇储能亲赴东南坐镇,这群嘴炮根本不敢抗拒……人家拿着刀子和火枪,你还能用嘴炮把人家吹死?

至于北方九边地盘上的那些将门世兵,倒是比南方的嘴炮文人强一点,所以朱棣才迁都北京,以便就近压制。

但是朱慈烺知道,这种北兵南财,北强南弱的局面,随着资本主义和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已经走向尾声了。

一旦东南江山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北方塞外、口外的那群封建主怎么可能是产业工人和机器工业的对手?

不过大明想要活到东南进入工业革命的时代,就只能先搞南北两个中心……而要保证这两个中心在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前,能够平稳运行,也是很不容易的。

朱慈烺瞄了一眼崇祯皇帝,见他一副志得意满的模样,就接着对他说:“不过想要代代出明君,而且还得保证嫡长子可以成为明君,还得确保明君足够长寿,实在也不大容易。”

朱由检笑了笑,“也不难,朕一定会很长寿的,你的寿也不短,土豪儿的面相看着也够长命。我们三代人加一块儿就能再为大明延续至少五十年了!”

这事儿他也知道?如果真如他所言,这五十年内倒是不愁了。自己和老爷子还在,肯定是能维持住局面的,土豪儿也挺能耐的,应该也能稳住……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么培养土豪儿的接班人了。

朱慈烺想了想,又问:“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