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75章 智囊团

和张之政加一加担子,给他们一个机会嘛,这人才都是被逼出来的,说不定做着做着就合适了呢?”李世玉一项喜欢从公司内部选拔人才,这样也让公司的员工有奋斗的动力。

封余有点无可奈何:“那好吧,也只能先这样做了,不过我老婆那边你得帮我去说明啊,要不然我进不了家门啊。”

李世玉还从来没有见过封余这个样子,有点想笑:“没问题,嫂子那边我去帮你说,如果你这段时间实在忙不过来的话,你可以从公司内部选拔一些人,再招聘一些,组成一个智囊团,最近我们教授在讲到这方面的问题,现在在美国的这些上市公司,一般都有智囊团。”

封余虽然是香港大学毕业的,但是学的并不是企业管理,而是金融方面,他的管理知识都是跟着周年瑁学的,而安居公司的义务相对单一,周年瑁将调查处作为事件的分析处理中心了,也就没有组建智囊团,所以封余对这一块完全不懂。

“什么智囊团?像政府部门智囊团一样的吗?”

李世玉点了点头:“差不多吧,这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知识都是有限的,随着公司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一个人是很难管理过来的,这个时候智囊团就应运而生了,这一点在国外的这些公司体现得特别突出,美国钢铁公司创始人卡内基曾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留下我的成员,4年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喜欢与别人共同创造财富、分享财富的卡内基可以说是智囊团这一原则的倡导者。”

“1982年,比尔·盖茨登上了美国《金钱》杂志的封面。杂志这样评价道:“你可以喜欢他,也可以憎恨他,但你不可以忽视他。”的确,这个象征高科技精英的符号人物已经并继续主导着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今,已经没有人可以否认盖茨与微软的成功,优秀的人才无疑是盖茨能够迅速称霸软件市场的法宝。在一次接受记者的提问中,比尔·盖茨做出了回答:是微软公司的智囊深度,是微软的人才优势撑起了一个时代。

盖茨的回答说明了一个真理。他总是衷情于智囊工程师而不是市场经理或者其它总裁,智囊团才是帮助他设计公司对策和产品的真正行家。从微软的最初发展阶段,盖茨就意识到了一点,当时他就采纳了查尔斯·西蒙尼,一名施乐电脑专家的建议来帮助他发展一个文字处理系统。而这名专家如今已经成为了智囊团的成员之一。从1981年离开施乐公司,西蒙尼在接下来的10年中一直致力于微软的应用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