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爵位是靠不住的

爵虽然也冠以地名,但没有“就藩”一说。地名是虚的,并不需要侯爵们过问该地事务。侯爵的收益以所封的户数为准,比如“食邑八百户”的可以享受八百户人家的租税。所谓“少年意薄万户侯,白首乃作穷山囚”、“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就是食邑一万户以上的侯爵,是当时最高的侯爵,后世用来代称高官贵戚。

魏晋恢复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曹魏进一步收缩贵族的权限,对宗室骨肉的防范心极重。曹魏诸王虽然还有封国,但行动受到严格限制,不能和大臣、宗室们相互联络,就连出城打猎的范围都有严格限定。朝廷还在各个封国派遣了监国谒者,专事监视王爷们的言行。曹魏诸王,貌似尊贵,其实形同囚犯——看看魏文帝曹丕是怎么对待他弟弟、陈王曹植的就知道了。曹魏对宗室王爷束缚太多,导致宗室贵戚没有实力拱卫朝廷。西晋认为这是曹魏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西晋建立后大封司马氏宗室,并且赋予宗室诸王实权,结果导致了“八王之乱”。司马氏诸王实力倒是壮大了,可是非但没有拱卫朝廷,反而热衷于骨肉相残,加速了王朝灭亡。此后的朝代吸取了西晋的教训,再也不给诸王实权了。

爵位的实权不断削弱,但虚的待遇却得到制度保障。从唐朝开始,爵位与官品挂钩,规定王爷为正一品,品级随爵位递减,到男爵降为从五品上。不过朝廷对贵族们的戒心还是很重。唐朝开始限制爵位的世袭制度,规定后代袭封祖辈的爵位,要在原爵上降一等,比如王爷的继承人只能封公爵,公爵的继承人只能封侯爵,以此类推。男爵的子孙就沦落为草民了。此举目的是抑制贵族。到宋朝,封爵更虚,爵位干脆不能世袭了——但宋朝的爵位封得比较滥,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全部封爵,连大太监童贯都封王了。明朝虽然恢复了爵位的世袭制度,但严格控制封爵数量,规定“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与”。明朝的贵族只能领取俸禄,没有封地,中期之后还取消了子爵和男爵。

清朝沿用了六等爵,并且丰富了皇室成员的封爵。清朝皇室爵位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2]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十二级。公、侯、伯、子、男和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都尉、恩骑尉则是给非皇室成员的爵位。其中,伯爵及其以上爵位位列一品以上,是超品;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从公爵到轻车都尉,每一级爵位又分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