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从世袭到考试,这是大进步

后世不同的一点是,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仅仅是获得了一个做官的资格,并不能成为正式的官员。要成为正式的官员,进士们还要通过吏部主持的官员录用考试。只有考试合格了,才能上报皇帝批准,再由吏部授予他正式的官职。通过官员录用考试,唐朝称之为“中式”。一个人只有既通过科举又中式,才能够迈入官场的大门。

由于唐朝科举考试处于草创阶段,规章制度并不像后世那么严格。比如唐朝科举考试之初是不糊名的,试卷上写有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内容。考官在判卷的时候,并不仅仅看考生答卷质量的高低,也要参考考生平时的文章、名声,甚至要看这个人的家庭出身,主观因素很大。武则天当政时,为了防止官员徇私舞弊,开始要求试卷糊名。但是吏部的录用考试,则要进士去面试,申报自己的出身、家世,包括爷爷、爸爸的身份、有无官职等内容。这样,负责官员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就很大。因此,读书人在唐朝参加科举和官员录用考试,不仅要凭真才实学,还要到处拉名人和达官显贵推荐自己。考生们纷纷奔走于公卿豪门,向他们投递自己的代表作,称为“投卷”。投卷在唐朝是公开允许的,考生向礼部投的叫官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社会名流达官显贵如果觉得这个考生真有才华,往往会对其极力称赞、大为荐举。

大诗人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时,就向前辈诗人顾况投递了自己的诗作《离离原上草》,受到后者的极力称赞。据说,唐玄宗初期的状元王维也是投卷的成功例子。王维未满二十岁就在文坛崭露头角,文章闻名一时。当时,太平公主势力很大,已经暗示当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录取某某人为头名。王维晚到一步,就向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岐王李范求情。李范有意抬举王维,就带了他去见太平公主。王维年轻英俊、风姿优美,太平公主惊为天人,问岐王:“这是什么人啊?”岐王回答说:“知音者也。”太平公主就让王维演奏流行的曲子,王维一曲下来,声调哀切。满座之人为之动容。太平公主大为惊奇,岐王李范趁机说:“这个后生不但精通音律,在文学方面也是独步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太平公主更高兴了,问王维:“你带了写的文章没?”王维早已准备好,把诗卷呈给太平公主。公主读完,惊叹道:“这些文章都是你写的吗?我们常说古人的佳作,原来都是你的作品啊!”于是,太平公主让王维坐在自己的旁边,之后又把今年科举主考官叫来,授意他一定要录取王维为状元。于是,王维少年及第,一举摘取了科举头名。

当然,像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