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代: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王羲之

,万壑争流,草木覆盖其上,仿佛云蒸霞蔚”的会稽。千年之后,我们会发现王羲之的这个选择是中国文化的大幸。

追求平淡生活的王羲之与清丽秀美的会稽相会后,工作是次要的,生活是主要的。当时的会稽人文荟萃,有和王羲之伯父王导认识、正隐居在东山、离“东山再起”还有段日子的谢安;有达官贵人都以得到他撰写的墓碑为荣的文人孙绰;有游寓江南、提出“色即为空”大论的名僧支遁;有隐居山林、大谈玄学和山水诗的隐士许询等等。王羲之很快就和这些人打成了一片,还组织了一个叫作“兰亭之会”的聚会把他们一网打尽。

永和九年(353)暮春之初的三月三日,是一年一度的修禊节。

这一天,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人齐聚会稽山阴城外的兰亭,洗洗身子,喝喝酒水,清谈闲聊。他们不知道,永和九年暮春的兰亭,将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根据王羲之的记载,当日的兰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的风光也相当对得起观众,“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因此虽然聚会上没有丝竹管弦、歌舞助兴,但聚会的文人雅士们一觞一咏,大到宇宙,小到具体的花草品类,畅叙幽情。恍惚之间,王羲之感叹上天公平地给予每个人一个生命,每个人都要走完一生,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感悟良多,有的人放浪形骸,殊途同归而已。行走之人,不知老之将至,常常是刚刚欣赏的东西转眼就成为陈迹。“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的结论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若干年后的我们审视今天,就像今天的我们审视昨天一样。和王羲之一样,参会者纷纷提笔写文,抒发感想。这些文章,多少带有当时玄学为了玄专门写得让人看不懂的意思,更多的是抒发对人生、对宇宙的看法。

会后,众人把文章收集起来,集成一本小集子,委托王羲之作序。王羲之当时已经微醉,也不推辞,提笔立马写了一篇序言。这篇因为编辑需要被定名为“兰亭集序”的文章,一气呵成,初正楷后小草,庄中有变,变中有雅,令人赏心悦目,是书法和文章的双重瑰宝。后人有好事者,认真察看了帖子,发现王羲之在里面没有写两个完全相同的“之”字。据说,王羲之事后对原稿不甚满意,想重写一份,超越原稿。他聚精会神认真重写了几份,感觉都不如醉酒的时候写得好。索性,王羲之不写了,就将写于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