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官字最难懂

“临时处理”一下,叫作“某官知徐州事”,意思是让某某人去“知道”徐州的事情,简称“知州”。知州虽然是临时差遣,但从一开始就被朝廷当作是地方实职。此外还有“知府”、“知县”等,都成了之后几百年中国的地方官职。

宋朝的官职最乱,文官大多有三个头衔,即:官、职、差。“官”是用来确定待遇的,与实际的工作内容基本无关,专业名词叫作“寄禄官”,意思是用来拿薪水的。宋朝中央各个部门领薪水的人不少,却没有一个专职的官员,都是有官名而不任其职,在本部门拿钱不在本部门上班。人都哪儿去了呢?都被派到其他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去“出差”了。比如宋朝的地方领导班子分别由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组成,一看就知道是“差使”。第二项的“职”一般是馆职,如翰林院、国史馆、集贤院、昭文馆和各阁、各殿的大学士、学士之类。它们是虚衔,用来表示文官的清贵地位,既不能给官员带来收入,更不用官员去上班。第三项的“差”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加上“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在理论上只能算是临时负责的事情。在这三项中,“官”最稳定,当上后很难被拿下,“职”次之,“差”最不稳定,经常变更。所谓“差遣罢而官职尚存,职落而官如故”。

宋朝官员的实权大小和收益多少,取决于“差”,所以人们四处钻营,谋得一个差使。苏轼就承认:“久客都下,桂玉所迫,囊装并竭……唯日望一差遣出去耳。”元祐七年(1092),苏轼的官职是“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扬州事”,其中“知扬州事”是苏轼的差遣,是他真正的工作;“龙图阁学士”是“职”,表明苏轼的文官出身;“左朝奉郎”才是苏轼理论上真正的官。那苏轼人在何方呢?在扬州“出差”呢!另一个北宋名臣寇准曾经担任“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其中虞部郎中是他的官,虞部是工部的一个司,说明寇准在工部领工资;直学士是职;判吏部东铨是差,是实际职责。寇准就类似于“借调”到吏部工作的户部官员。

明清时期,朝野认识到宋代官制过于冗杂,效率过低,于是该撤的撤、该并的并、该转正的转正,官、职、差三者逐渐统合为了“官”。但差使、差遣并未绝迹,还衍生出了新的官名。比如明朝派人“巡抚”、“总督”地方,最后这些人都成了地方实权官员,仿佛是汉代刺史、唐代节度使历史的重演。

以上说的是差使、差遣横行,冲击正常的官制,接下来谈谈普遍存在的兼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