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

五百万两银子早早就运回老家安徽了。”

“有钱人都悄悄地溜了。”

“听说都去了上海。”

街头巷尾的议论并不都是谣传。富豪们从北京偷偷溜走,不管怎么遮掩,也会被人看见的。

日本舆论大呼:“进攻北京!”连战连胜的战果使日本举国狂喜。虏获了北洋海军之后,报刊上出现了这样的论调:“这下子,再也不必战战兢兢地害怕英国了!”

清政府终于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去日本。当时李鸿章正受着革职留任的处分,朝廷给他恢复了名誉,赏还黄马褂。这是在丁汝昌殉职的次日,即2月13日。

从长崎回国的张荫桓还停留在上海。李鸿章在进京觐见之前,发电报给张荫桓,委托他“推荐精通国际公法、条约法的有胆有识之士”。

张荫桓复电举荐两人——徐寿朋和李经方。

徐寿朋当然很合适。李经方是李鸿章的长子,曾为驻日公使,日语、英语都擅长,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了。

李鸿章本来就打算用李经方做随员,但因为是自己的儿子,难以开口,所以采取了让前任推举的办法。张荫桓在电报中还加了一点说明:“访日时,陆奥外相曾几次询问李经方。”

为使媾和谈判能够顺利地进行,必须准备好各种手段。日本一再打听的人物,当然要编在随员之内。有了张荫桓的推荐,就可以搪塞假公济私的攻击。

李鸿章在天津做了周到的准备,2月21日来到北京,受命之后已过去一周多。

次日,李鸿章入宫,研究媾和条约的原则。正如他所估计的,一天未研究完。

关于割让领土,光绪帝坚决不同意。

李鸿章认为,连威海卫都被日本夺去了,不割让领土怎么能媾和。

朝廷内部还残留着一些强硬论的余波,而且,绝对信任李鸿章的西太后因病没有出面。在同日本谈判之前,李鸿章不得不以宫廷势力为对手,进行初步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