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

”时,马建忠依照李鸿章的命令,逮捕大院君,把他押送到中国。虽是十三年前的事情了,但追寻这次中日战争的根源,却在于此。他对事情的经过知道得最详,而且在中法战争媾和时曾当过李鸿章的助手。马建忠留学法国,专攻法律,在巴黎取得律师资格。为鸦片税收事,同印度的英国总督交涉过。在朝鲜,同外国使团周旋。他的国际外交经验丰富,李鸿章认为必须把这样的人选进来。

带儿子李经方前去,也不是假公济私。李经方曾任驻日公使,精通日语,在日本政界熟人颇多,明白对日事务。不论谁来组团,都会把他列为成员。他当过公使,品级也高,所以这次安排他当参议,是事实上的副全权大臣。

长期在李鸿章身边充任幕僚长的罗丰禄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比起才能和见识来,更重要的是他能妥善地处理细微的杂务,既得体又热心。不通过罗丰禄,谁也见不到李鸿章。以前孙文会晤李鸿章,就是由王韬恳求罗丰禄办的。这次他以参赞的身份参加。

马建忠之外,伍廷芳、徐寿朋、于式枚等人为主要成员。

李鸿章私下依赖的是顾问科士达。他当过美国国务卿,而这次媾和的背景里有美国的影子,所以他是个重要的人物。李鸿章知道自己必须去日本媾和之后,立刻派儿子李经方去上海同科士达联系。

加上医官林联辉、翻译卢永铭和罗庚龄等,正式随员是三十三名,此外还有杂役、厨师、仆从等三十八人。

日本指定的会谈地点是马关(下关)。3月14日,清政府代表团分乘德籍商船“公义号”和“礼裕号”从天津出发。

在两国之间联系的,是美国驻北京和东京的公使。

陆奥外相这时在东京。欧洲诸国的动向极其微妙,为收集更多、更准确的情报,大本营所在的广岛不如各国公使聚集的东京。

陆奥从驻日美国公使那里接到李鸿章启程的通知后,即刻从东京去广岛。在大本营,伊藤首相和陆奥外相又一次接受全权办理大臣的诏命。

陆奥乘3月17日的夜车去下关,伊藤从宇品港乘船于19日到达下关。

载着清政府代表团的、挂着黄龙旗的两艘德籍商船,几乎与伊藤首相同时到达下关。日本的“太湖号”领航进港,但使节上岸是在第二天下午。

第一次会谈开始,先交换全权委任书。会谈地点在藤野公馆,也就是“春帆楼”。

这回全权委任书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前次日本以全权不足为由驱逐中国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