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90章 万岁爷兵到!

否则大同就会成为宣、大、蓟三边防御体系中的一个软肋,未来有可能会被入寇的东虏强盗突破。

可是出乎满桂的预料,他所主管的大同镇还没有遇上西进的东虏女真,居然就被插汉部的“跑路汗”带兵给突破了!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辽西,插汉部的跑路汗林丹巴图尔很可能已经被辽镇精兵打得满地找牙了。

可这里是大同……满桂只有15000可恃的辽军,而其中最具战斗力的家丁仅有1000余人。

这15000辽军也不能都摆在大同城,因为把他们都集中在大同城,大同镇的千里边墙可就没什么防备了。最近大同边墙外乱成了一团,被虎兔敦汗打散的兀良哈蒙古的部落到处乱窜,如果大同边墙无备,他们一准会冲进来抢一把再说。

所以满桂不得不分出去10000余人,分别驻扎在镇虏卫、阳和卫、大同右卫、玉林卫、威远卫、平虏卫、云川卫、聚落所和高山所等处。靠着这些分散驻扎的辽兵,对付小股蒙古部落是足够了,但是却挡不住虎兔敦汗的大军。

想要挡住虎兔敦汗的大军,就得把大同本地的军力好好整顿一番。

可是大同镇当地的将门、营兵和军户,哪儿有那么好整顿?他们都是两百多年的团体,早就盘根错节,早就自成一体了。这些团体或围绕着大同镇当地的将门,比如麻家将、马家将拧成一股;或是几十家传承两百多年的军卫门第一块儿抱团取暖;再加上一个本该镇守一方的代王府,早就将大同军镇的武力基础——卫所土地,给瓜分一空了!

没有了土地,军户制自然无法维持,大同镇士兵们的生活苦不堪言,也不愿意再从军出征。在嘉靖年间,因为镇兵不愿远戍堡垒,居然发生了大规模甲申兵变,差点把大同城给占领了。

而军户制瓦解后开始推行的募兵制,则因为明王朝的财力实在有限和九边军镇内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而收效甚微。

在天启年间,大同镇额定的军饷(包括军粮),总额也有一百几十万两。虽然不可能发齐,但是每年实际发到大同镇的军饷(军粮)总在百万上下。以平均三十两养一兵计算,大同镇的战兵也该有三万上下。再加上满桂带来的15000辽兵(这群辽兵的军饷暂时还从加派的辽饷中开支,并不占大同本地的饷),总该有四万五千能打的战兵吧?

可实际上呢?

不算满桂带来的辽兵,大同当地的能战之兵,都不知道有没有5000?而且这些能打的战兵基本都是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