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章 眼熟

“前儿我爹在门上该班儿,宣城的官儿来拜,说原来是老爷的旧部,送给上头几车土产,门上人照例分了些门礼。我爹独独只换了这笔墨纸砚,听说宣城的文房是出名的好,我娘今天二门一开赶着就进来送你。”银线笑盈盈的把篓子放到杜云安跟前。

“我方才看了,其余的倒看不出什么来,这纸却比咱们平日用的好些。”

云安打开盖布,一惊:“这么多。”

细看又一惊:“这是顶好的玉版宣!”

银线嘻嘻的说:“就是这个名,原本这两刀纸太大,扎眼不好拿进来,我爹昨天央求纸铺的伙计帮忙裁开了。听伙计说是好纸,我老子娘就说我们不配,只你配用,巴巴送了来。”

杜云安又看筐底用竹木匣子盛着的羊毫笔、松烟墨,还有一方帕子包裹的石砚,赶忙摇头:“这可太贵重了,快叫婶子拿家去收好。这些东西,就是寻常举子都用不起。”

“你快收下罢!搁我们家也白糟蹋了,”见她还要推拒,银线笑道:“那些穷酸秀才收蒙童还要许多束脩,况且我们家就是把家底捧去,人家还嫌弃我兄弟是奴才。如今托你的福,我轮休家去便教我兄弟背书识字、握笔描红,他可是大长进了,我们全家都感激不尽。”

说着又好奇:“你上来这么些日子,我们都知道些你家的事,只是你也忒能干了些?识文断字、刺绣缝纫,连灶上也有两手,前日里你用茶吊子炖的那雪梨罐,连荼妈妈都夸好。”

杜云安这一月只安生当差,并不到处打听探问,她深知刚进来,最忌四处串联。幸而丫头群里各色消息传得最快,她虽不出针线房,对府里的情况也熟络了,知道那位李大嬷嬷染了寒症,咳嗽难安。这才有她借茶吊子炖梨罐的事。

针线房浴房旁的小火间,丫头们常在那里弄些汤水喝,需要的器皿都从茶房借,故而与茶房极熟。那茶房的管事荼妈妈听手底下人说起针线上人杜云安炖的雪梨罐极好,她家小儿正春咳,便过来讨了一盅,果然极好,这才记住了杜云安的名,有了之前金大娘吹嘘的一幕。

“我娘跟着夫人读过些书,我自小也学了些。后来我娘没了,哥哥拜了师傅学本事,只好花钱雇了两位极老的妈妈照管我,一个姓陈,一位姓王,前年两位老娘也都寿终正寝了。只她们原是大户人家的当厨和绣娘,我跟着便也也学了些女孩儿的活计。”云安并不隐瞒,只是将“买”轻描淡写的说成“雇”。

银线不免同情,她父母双全,却也见过别家那失怙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