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

表示原则上同意伊藤提案,但提出两项补充:

一、同清政府进行谈判,不管其是否同意,不看其结果如何,我国派往朝鲜的军队决不能撤回。

二、如果清政府不赞同我国的提案,帝国政府应以自身力量担当促使朝鲜政府进行改革之任。

提案经首相上奏,获得批准。

这件事陆奥曾大吹大擂,认为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为什么估计清政府不会赞成共同改革呢?因为陆奥确信,清政府对朝鲜肯定要坚持宗主权,只能由它来改革朝鲜、指挥朝鲜。

清政府有这种想法是很明显的。因为认可了同日本共同去改革,不啻否认了对朝鲜的宗主权。《蹇蹇录》中写的是“十之八九”,实际上,陆奥肯定是认为清廷百分之百不会同意。

日本的报界也不断地煽动强硬论调,甚至挖苦说:“大概不是为了搞一次阅兵式,才派兵去朝鲜的吧!”

陆奥外相把这次内阁会议的决定照会给中国公使汪凤藻,是在6月17日。汪公使立刻电告天津:“日志(日本的意志)在留兵协议善后。其布置若备大敌,似宜厚集兵力,隐伐其谋。”

汪公使建议:“事已至此,应集结兵力,以备日本。”然而,李鸿章不认为这是上策。

次日,袁世凯也给李鸿章发来长文电报,提出:倘若日本无撤兵之意,中国也应增兵。“日本知道今年我国有慈圣(西太后)之庆典,以为我国必然忍让。如果看出我方准备大举,或可易于结束。请先调水师速来,严加防备,然后陆续派来陆军,以为后备。与此同时,请各国驻我国公使从中斡旋,或可不致立即决裂。”

袁世凯当然很清楚李鸿章不愿开战,所以说服他一边增兵,派遣海军,一边在各国外交官中活动,多做些工作,这样才可能避免战争。

这期间,日军不断在仁川登陆。大鸟公使的呈文在6月15日送到内阁会议上,内容是:

让四千名士兵侵入汉城的理由难以找到,日本政府的这种措施只能有损于外交关系,若政府为实现出兵之素志,具有应付一切后果之决心,则不必顾及。

陆奥复电说:“我军驻留汉城乃最高目的,不惜采取任何借口。”

日本在朝鲜的负责人软弱,而本国政府的首脑极强硬。中国正相反,在朝鲜的袁世凯不断催促派兵,而天津的李鸿章则是尽量回避。

就斗争意志来说,双方的中枢部门从一开始就有很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