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

博文就插嘴道:“我们都不能长生不死,的确应该让部下适当地分担工作,可是,收罗人才不容易呀!听说中堂阁下那里俊才如云,令人羡慕!”

以李鸿章为中心的“北洋派”的存在,是人人皆知的。甚至有人说,李鸿章把中国的一多半儿人才都笼络在自己手下。

“如云?”李鸿章微微一笑,露出自嘲的表情。

在场的人当中就有北洋派的主要人物——伍廷芳、马建忠、罗丰禄、徐寿朋、于式枚……

李鸿章真想反问一句:你是不是有意讥讽?可是,在这些“俊才”面前反问这话,未免太不知趣了。网罗了如云的俊才,最后还不是败给了日本……

“可惜是乱云哪!”李鸿章说道。

翻译卢永铭先译成“散乱的云”,接着又译为“破碎的云”。

“破碎的云?”伊藤博文刚要发笑,立刻又把张了一半儿的嘴紧紧闭上了。

“破碎的云”就在他身边。

“他们作为个人,确实都是出类拔萃的。至于没能把他们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大云团,就只怪我老朽无德,惭愧之至。”李鸿章说道。

这并不是谦逊之词,他心里也的确在这么想。

他驱动这些俊才,总是以竞争为动力,现在他觉得很后悔。因为竞争固然可以磨炼才干,创造业绩,但作为一个集团,岂不是缺少了团结一致?他们没能为一个巨大的目标丢开小异,同心协力。

同他的出身很不相称,李鸿章特别重视市井传言。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宣传机构,想了解人心动向,街头巷尾的闲话是重要资料。罗丰禄就专门负责收集北京和天津的街谈巷议。临来日本之前,他听来这么一句话:“一个喽啰点火,另一个喽啰煽风,老头子忙着去扑灭!”

“老头子指的是我喽?”

“是的。”

“点火的喽啰可能是指袁世凯,煽风的是谁呢?”

“像是指盛宣怀。”

“嗯,不错。”

李鸿章敲了一下膝盖,喜形于色,认为说得很形象。民间的眼力真不错,令人叹服。

在朝鲜点火的人确实是袁世凯,而在天津海关的盛宣怀,主战言行颇多,还不时弄来一些低估日本实力的情报。

两个部下当然都很出色,但他们从未同心合力过。这也是因为主子李鸿章尽量把他们分开,让他们互相竞争,各显其能。

“那位在朝鲜的袁世凯眼下在干什么?”伊藤博文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