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

作所为。

德国刚想握住英国主动伸过来的手,英国却把手缩了回去。

“除了维持现状,英国什么也不关心。”驻英国的德国公使向本国政府报告。

于是,德国又向俄国伸出了友谊之手。这时俄国正同法国商谈对日干涉问题。德国加进来,形成了三国干涉的萌芽。

欧洲的这些动向时刻抽打着陆奥的心。他害怕清政府首脑们知道,那他们就会拖延媾和。越迟,干涉的可能性就越大,对清政府也就越有利。

不过,从清廷的外交体制来说,它是不可能正确分析这种情报的。列强干涉,是李鸿章所企望的,但现在他断定“那都不可靠”,所以才进行了会谈。

列强是否干涉,并不在于清政府的工作和愿望,而完全是出于他们自身的利益。这种干涉之声,不是反响,而是从另一种声源传来的。

清政府的外交,只注意所敲的门里透出来的回话,不能退后一步,倾听一下附近的声响。李鸿章终于把一度曾热切盼望的干涉之声放过了。

陆奥接到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首席代表赴日谈判的照会,仍放不下心来。陆奥听到的声音,李鸿章也随时能听到,一旦他听到了,就可能放弃谈判。直到接到驻东京美国公使关于李鸿章一行从天津启程的通知后,陆奥心里才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

但他仍不能放松警惕。美国想在这次谈判上显露一下身手,所以顾问科士达不至于进行破坏,至于其他人得知了这一情报会怎么做,可就难说了。于是,陆奥想切断他们的情报来源。

他内心焦急,脸上却不敢有所显露,极力装出一副漠然的神态——我们是胜利者,今后还将继续胜利下去,谈判拖延也无所谓,索性等攻陷了北京之后再媾和就更好了。

第一次会谈提前一个多小时结束,也是为了造成一个并不急于求成的印象。

李鸿章回到“公义号”,给北京总理衙门发电报,报告了五千日军被运往澎湖或台湾的情报,并询问“辽沈、榆关军情如何”。翌日上午,中方代表团上岸,移住引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