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百四十八章 朝中暗流

晋阳大战得胜之势,以扶大厦于将倾之势,正位首辅,他的意见别说是朱瞻坤这个新君,就算是周帝那样御极天下二十余年的帝王,也需要仔细地思虑。

赵正所言,于延益何尝不知道!

现在所谓的证据,其实根本不能证明楚王谋反的事实。

而且真正想要造反的,也必要私制玉玺、龙袍。

楚王是在京的藩王,若是一般的就藩亲王意欲谋反,自然是需要制造龙袍玉玺来奠定自己的权威。

而楚王若是真的想要造反,只能在京城发动兵变,成功了用不着私制的龙袍;失败了,这些龙袍一样用不上。

这些龙袍的唯一意义,就是证明楚王谋反的罪证,这就太离谱了。

毕竟楚王不是傻子,不会蠢到干出这种自证其罪的事情。

不仅仅是于延益看出来,朝中的老狐狸又有几个看不出来的?!

看出来是一回事,可是谁也没办法破局!

现在新帝断定楚王谋反的逻辑,是有罪推定。

通过那些从楚王府上搜出来的玉玺和龙袍,还有楚王和神武军将士的书信,来证明楚王谋反。

现在就是要在已经确认楚王谋反的情况下,找出证据来证明楚王的清白。

这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证明一个人犯罪很简单,查有实据即可。

但是要证明一个人没有犯罪该怎么办呢?!

在无罪推定之中,审判者需要以完整的证据链和严密的逻辑来证明犯罪者的罪行。

但是有罪推定却导致了举证责任倒置,需要嫌疑人自己在证明自己未曾犯罪。

自从杨清源接管大理寺以来,这个大周最高的政法机关便开始普及疑罪从无的审判理念。

包括刑部、都察院在内的一大部分官吏,都接受了杨清源的这一概念。

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忠直正义之臣,有极高的律法思维了。

而是因为疑罪从无,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对于杨清源来说,能够顺利地推行自己的法律观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疑罪从无固然可能会放纵真凶,但疑罪从有却必定会冤枉无辜。

偶尔放纵一个真凶其实没那么可怕,因为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破坏力也是有限的。但如果脱离证据原则搞从疑定罪,那么必将冤案遍地、人人自危。

两害相权取其轻,天下无冤远比天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