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十五章 对德国的分析

国东北开始了激烈的争夺。德国巴不得沙俄将注意力转向东方,所以一再宣扬所谓的黄祸,希望把沙俄的力量拖在远东。

现在的沙俄和日本正处于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也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而德国在欧洲反对法国,在远东则支持俄国。

德国突然暗示与中国的合作的热情,其用意是什么呢?在陈文强看来,这是黄祸论的升级和调整,有把中国从黄祸论中摘除出去的意思。也就是说,黄祸论可能会专指日本而言。

显然,在日俄的矛盾已经十分激化的情况下,德国方面认为黄祸论已经达到了目的,而且打击面太广的弊端也日渐显露。

在庚子事变前,德国已经逐步确立了其在华销售军火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克虏伯火炮,更是为清廷所青睐。为了巩固市场,德方在清廷内部积极建立人脉,并与清朝历任驻德公使关系融洽,以保持军火销售渠道的畅通。

而且,德国在清政府心目中确立的“良好形象”也有利于其军火销售。在占领胶州湾以前,德国并没有大规模武力侵略中国,它主要通过最惠国待遇取得了一些条约特权。中法战争期间,虽然法国施行军事封锁,但德国仍然继续向清政府出售军火。甲午战后,德国还与俄、法一起向日本施加压力,迫使其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就给清政府造成一种假象,以为德国是对大清王朝“最友善的西方国家”。当时很多华人也对德国抱有希望,这为其销售军火提供了便利。

但义和团事件后,德国所营造的便利条件几乎全部化为乌有,军火贸易一落千丈。而英日同盟使德国在中国的势力受到压制;黄祸论的宣扬,使中国人对德国的印象一落千丈;还有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在提交给德国政府的报告中言明:“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使德国政府开始考虑是否能扶持满清来对抗英日两家。

同时,卖给中国武器等也是必要的,如果因此而使中国能拖住日本和英国在亚洲兵力。让英日同盟在和中国的对抗中流光血液,德国便能更方便地在欧洲收拾残局。

所以,德国作出这样的姿态,其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象其他列强国家高规格接待清政府的军舰采购团队一样,不是瞧得起,也不是什么真实的尊重,而是想捞取利润,并且伺机扶植代理人,借以打击对手。

这样详细地分析之后,陈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