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

李鸿章发电报给派遣军,命令做好撤退准备时,双方正在会谈当中,日期是6月13日。

派遣军总司令是直隶提督叶志超,副司令是太原镇总兵聂士成。他们正在仁川以南、成欢以西的牙山构筑阵地。

李鸿章比在朝鲜当地的袁世凯更乐观。迄今为止,他的政治都是注重于人事关系的,他非常相信伊藤博文。

他还估计,日本议会一定会阻止日本政府的越轨行径。这一点,应该说是李鸿章的无知。这时的日本议会中对外强硬论占主流。对那个超越政府、超越议会的大本营的性格,李鸿章更缺乏正确的理解。

李鸿章心里所强烈盼望的,是“只有战争,无论如何也要避免”。倘若现在同日本掀起战争,首当其冲的将是他多少年来惨淡经营的淮系北洋军。北洋军是他唯一的政治资本,若受到损伤,必将危及他的政治地位。

李鸿章虽然是清政府中首屈一指的人物,但政敌也不少。如果他的地位动摇起来,就再也无法防御政敌的攻击了。很明显,政敌可能会高唱对日强硬的论调。

李鸿章这么一反往常,急于采取撤兵的和平措施,正是因为他意识到政敌的动向。

“整备归装!”这封电报没有明言立即撤兵,但谁读了都会想到是要撤兵。

李鸿章给牙山的叶志超提督发出这封电报的同时,东京的驻日公使汪凤藻的一封电报发到了天津。

“伊藤博文首相表明,在平定民乱以后两国共同撤兵,但言外之意含混不清,似有驻留军队、协商善后措施之意。”

又是一个“言外”,把李鸿章的乐观情绪给动摇了。好像日本不打算完全撤兵,而且,是被视为最稳健的伊藤隐约透露出来的!莫非也是为了防备政敌攻击,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李鸿章心想。

然而,现实情况并不是按照他的主观臆断来发展的。

6月14日的阁僚会议上,李鸿章寄以希望的伊藤博文提议:“朝鲜内乱应由日、清两国军队共同合作,迅速剿平。乱民平定后,应由日、清两国向朝鲜派出委员,进行内政改革。”

他高唱镇压内乱,却只字未提撤兵之事。

汪凤藻算不上一个很有能力的外交官,但他却能感觉并把握伊藤首相的“言外”之意。

陆奥外相经过一整天的深思熟虑,断定日本政府在外交上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向“机动多变”的时期。他估计,对于日本的提案,清政府十之八九不会同意。于是,在第二天的阁僚会议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