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朝贡久了,体系病了

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自然为这一社会服务。从中国角度来说,要为中国的农业社会和发展提供安定的环境。这是农业生产对环境稳定性的自然追求使然。这种追求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对内的,反映在朝贡体系中就是注重道德因素的力量,强调体系内部的凝聚力,带动各国在中央王朝的领导下,各尽藩守,和睦相伴。如孔子讲“一统华夷”,“修文德服远人”;孟子讲“王道”,认为“仁者无敌”。它忽视对未知地域的探索,轻视与体系外存在的联系;对体系内部,求稳的心理也要求内部的秩序、规范等等,故步自封,少有创新。

在自我设定的圈子里陶醉久了,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央王朝开始自大起来,慢慢滑入了对外部事物漠不关心、盲目愚昧的境地。

中国刻意强调朝贡体系的政治和道德色彩,掩盖其他内容,比如发达的贸易和其中的经济实力。对琉球等许多藩属来说,贸易是他们参与朝贡、活跃于东亚的重要内容。但是清朝政府对中琉贸易不加重视,留下的史料基本集中在政治与礼仪方面。中国统治阶级心目中,中国物产丰富,完全可不借助与外人贸易。但因为中国物产为外国“所必需”,也为了对外国“一视无外”,所以允许朝贡背景下的贸易存在。这是一种“恩赐”,是怀柔远人的方法。这就不难理解清政府为何要坚持各国按例按时来贡,拒绝计划外的、频繁的朝贡,一些事项还要专门说明藩属不必派遣使节“谢恩”。清朝将朝贡更多地视作礼节。“礼”是严肃的、规范的,必须循例而行。中国特别关注政治关系,忽视经济关系。

但是东亚各国内部经贸活动的蓬勃发展是不可抑制的。尤其到明清时期,各国(尤其是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并且被东亚各国接受。你买我卖,互通有无,各国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如明朝和日本交恶,对日本实行禁止贸易政策。日本就千方百计地进口中国商品,除了加强从其他贸易伙伴手中间接获得中国商品(如,日本萨摩藩侵占琉球,控制琉球的中转贸易)外,还高调吸引中国私人船队来日贸易。与官方的朝贡贸易相对应,东亚的民间贸易千百年来一直存在(有学者称之为“帆船贸易”)。商人冒险出海贸易,远涉沙漠,甚至进行走私活动,屡禁不止。民间的贸易在补充官方贸易的同时,将东亚各国连接成一个经济体。

当然了,作为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对这一幕视而不见。只要藩属国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