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朝秦暮楚飞黄腾达

其实,不仅是管仲脱颖而出,当时无数有贤才的士人,在春秋争霸的土壤里,也得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不管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而不必非得是波斯猫不可。

“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这是管仲关于称霸的语录。按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一个国家要想做大做强,首先必须争夺人才。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就是最好的例子。此举也开了春秋时期的“养士”之风。一批有志之士,纷纷成为王侯公卿竞相招揽的对象,他们朝为布衣,夕为卿相,成为春秋时期各国谋取霸主政治地位的有力援助。

后来,养士甚至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朝秦暮楚”就是对此的总结、提炼。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愈演愈烈,达到高潮,只要是有实力的国君或权臣都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像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就是以养“士”众多而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春秋时期,都有哪些三教九流飞黄腾达?我们还是从管仲身边说起吧。

主管齐国经济工作的甯戚的发现和任用,比管仲的任命更具有传奇色彩。

甯戚(生卒年不详),姬姓,甯氏,名戚。春秋时期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甯戚虽然也是姬姓,但他的出身还不如管仲,是地道的平民。

不过平民有了知识、有了才能,就成了士人。甯戚便是士人中的佼佼者,虽然未到得志之时,已名声在外,引得管仲慕名而来。

管仲的车队寻到了甯戚安身之处——一处小小土室,柴扉零落。管仲亲自上前叩门,门开了:“请问贵人有何事?”甯戚探出脑袋。

“先生就是甯戚吧?”管仲问道。

“是的,小人就是甯戚。”春秋时礼法尚严,甯戚在卫国是“庶民”,所以要自称为“小人”。

“管夷吾冒昧登门,想与先生交个朋友。”

甯戚长揖作礼,管仲见其不卑不亢,举止有度,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命随从将饮食酒肴搬入,就在甯戚家中边吃边谈。屋内极浅窄,众随从只得在门外休息,惹来众村夫围观。门外人声如市,甯戚却仿佛充耳不闻,意态安详。

管仲有心而来,于是开门见山,问道:“正要请教先生,齐国百废待兴,应从哪一方面入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