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二)蓝靛厂几代回民之后金宝琴口述

<b>第一次</b>

<b>时 间:2002年9月22日</b>

<b>地 点:北京某鱼池</b>

<b>访谈者:定宜庄</b>

<b>第二次</b>

<b>时 间:2003年6月3日</b>

<b>地 点:北京某中学办公室</b>

<b>访谈者:同上</b>

<b>[访谈者按]</b><i>金宝琴女士,回族,北京西郊蓝靛厂人,现为北京某中学的食堂管理员。</i>

<i>本篇与上篇一样,被访者都是出生于蓝靛厂的人,不同的是,前面那位胡福贞女士是蓝靛厂外火器营的旗人后代,而这里的金女士,则是同样世世代代生活于这里,却较少引起人们注意的回民。回族人眼里的蓝靛厂、回族人眼里的火器营满族官兵是什么样子,更是在蓝靛厂做田野研究的诸多学者几乎没有注意过的角度。</i>

<i>我在《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的“外城编”中说过,回族是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清朝中期以后从山东等地迁移来京的回民,无论人数之众和在京城造成的影响,都尤其不可轻视。回民大多以经商为生,所以在八旗屯聚重兵的地方,往往很快就会形成回族的聚居点,满回两个民族这种共依共存的现象,理应成为民族关系史的重要研究课题,可惜尚未引起人们的兴趣。</i>

<i>我与金女士几次交谈,最深入的有两次,这篇访谈录主要就是根据这两次访谈的录音整理而成的。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一是她家庭中几代女性的生活经历,一是她父亲的几番奋斗,还有,就是最后一节中,她充满依恋和伤感叙述的蓝靛厂居民的生活以及拆迁带给他们的伤害。</i>

<i>金女士与我年龄相仿,同是“五星红旗下长大”的一代,却有着与我、与我的知青同伴们迥异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她的知识和人生智慧似乎源于与我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了她祖辈相传的丰富、生动、鲜活的人生经验,其中当然有些是她的民族特有的感受与传统,这一切在我的成长经历和我自幼接受的一元化的知识系统中,早就被斩断了,注141我对这一切不仅冷漠生疏,甚至根本不知其存在,我的精神世界也因此而变得贫乏单调了很多,这是我从对她的访谈中感受最深的一点。</i>

<i>我第一次与金女士交谈时,蓝靛厂的拆迁刚刚开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