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十、父亲母亲让我们读书 蒋亚男、蒋亚娴口述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TU91.jpg" />

<b>第一次</b>

<b>时 间:2003年3月20日</b>

<b>地 点:北京市丰台区某居民楼</b>

<b>访谈者:定宜庄</b>

<b>第二次</b>

<b>时 间:2007年1月12日</b>

<b>地 点:首都师范大学宿舍</b>

<b>访谈者:定宜庄、袁熹</b>

<b>[访谈者按]</b><i>蒋家在清代是大家,祖上是清嘉道时期著名军机大臣蒋攸铦,汉军镶红旗人。作为清代的高官显宦,蒋家有自己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网络,我原以为这是属于八旗外官的一个社会圈子,但细察之则不然,因为在这个网络中最重要的一环即阎家注199,被蒋女士说成是满洲颜札氏的,从文献中的相关传记查考,其实却是内务府汉军旗人。所以,这是八旗官僚中的哪一个圈子,这样一个孤证还远远不够,须做进一步考察。</i>

<i>我对这篇口述最感兴味的,是蒋家人对自己民族成分的认同。作为清朝汉军旗人的后代,如今究竟应该算汉族还是满族,这是学界迄今仍存在争论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既已经入旗并在八旗制度内生活了将近300年,多数已经“满化”,是应该算作满族成员的。但从我的实际调查中所见,却远非如此简单。尤其是在北京,当大多数满洲旗人尚且不再承认自己民族成分的时候,汉军旗人仍然自报满族的就更为罕见。蒋家后人就是一例,尽管他们也承认他们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满化”。总之,从文字中推演出来的道理往往与现实的生活迥异,治史者对此是需要特别警惕的。</i>

<i>做这篇口述,起因纯属偶然。我原计划访问的,是蒋家姐妹中的妹妹蒋亚娴的丈夫郭先生。但交谈中意外发现郭先生的夫人蒋亚娴女士,竟然是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袁熹教授的姨,于是我把兴趣转移到她身上,而当我持书稿请袁熹审阅时,她却认为蒋亚娴女士因为比她的姐姐也就是袁熹的母亲蒋亚男整整小6岁,所知之事远不如其姐具体详细,何况蒋亚男女士近年来一直在从事蒋家家谱的整理修订工作,在我的极力要求下,袁熹又为我找了她母亲,补做了这篇口述。</i>

<i>由于这篇口述做于蒋亚娴口述之后,所以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