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八、不受点灾难,一生就白活了 文毓秋口述

<b>时 间:1998年11月11日</b>

<b>地 点:北京市安贞里某居民楼</b>

<b>访谈者:定宜庄</b>

<b>吴老与文老</b>

<b>[访谈者按]</b><i>文老即文毓秋,我因为一直称她为文老,这里就不改其例,不再像对别人那样将她称为女士了。</i>

<i>在本书的诸篇访谈者记中,唯有这一篇,我加上了一个标题。1999年拙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一书出版时,尽管也将这篇访谈收入了,却没有做访谈者记,而且竟然已经想不起来原因。如今展卷再读时,文老的音容笑貌依然,斯人却已仙逝有年,这里谨补作访谈者记一篇,用以祭奠文老,表达我对她的思念。</i>

<i>文老的丈夫吴老,是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提到文老,就不能不提到吴老,因为我是通过吴老才认识文老的,但当年我为文老做口述时,吴老却不准文老在访谈中提到他的名字,他辞世在文老之后,但转眼之间,也整整4年了。</i>

<i>吴承明老是中国经济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他去世后,2012年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第二期曾发专刊纪念他,中国经济史学界的著名学者纷纷撰文,既高度评价他的学术贡献,也谈他低调谦和、乐于提携后进的崇高人品,更有许多人怀念与他多年的情谊。我虽然不属经济史学界的圈子,但也深知在这个“人无完人”而且“文人相轻”的世界上,能够得到学界众多著名学者如此敬重和爱戴的“一个真正的人”李伯重语,实在是少而又少,至少从我多年的经历来看,似乎只有他一个。</i>

<i>我与吴老相识,是通过郭松义先生。郭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任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社会史室当年的研究室主任,当年我们曾与美国的李中清、康文林等教授一道从事过有关清代内务府户口册的研究,我因此而与美国加州学派一些代表人物,以及中国经济史学界一些学者略有过往。郭先生对吴老极为敬重,我曾调侃说吴老是他的偶像,还曾半开玩笑地感叹说,人都老了,居然还有偶像可以崇拜,真是挺难得。那个时候,由于郭先生的夫人孙爱成老师有一手好厨艺,大家都乐于到郭先生家相聚,既谈学问,也品美味,又由于郭先生和吴老同住一楼,所以每每应众人请求,将吴老邀来出席,正如郭先生的回忆文章中所说,只要吴老一来,便成为中心人物,无论谈学术掌故,还是评美食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