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四、筒子河畔西连房 吴效兰口述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Q35B.jpg" />

<b>时 间:2006年3月16日</b>

<b>地 点:北京马甸文联宿舍张宗尧家</b>

<b>访谈者:定宜庄</b>

<b>在场者:张宗尧</b>

<b>[访谈者按]</b><i>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溥仪被驱逐出宫,从此紫禁城变成了“故宫”。接替皇上进驻故宫的,是“清室善后委员会”的一批普通的工作人员。所谓“善后”,一是清理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二是筹建故宫博物院。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成员入宫时都十分年轻而且大多家境贫寒,既非传统社会的士大夫,亦非受过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很难归入哪个类别的特殊的文人群体。</i>

<i>吴效兰女士的父亲和她的丈夫张宗尧先生的父亲,都是1925年被推荐入“善后委员会”工作的年轻人,唯吴女士的父祖辈都是前清时就在故宫服役的旗人,而张先生的父亲张德泽则与著名文物专家单士元一样,是新式学校培养的平民子弟。我为他们做访谈时要重点了解的,是他们父辈一代曾经身处的那个故宫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特有的文化氛围,以及当时的人际关系。而吴女士的回忆,有些与故宫有关,例如当年在东西连房的生活,以及她叔叔随同古物辗转南迁最终定居台湾一事。但也有很多与之无关,可以当作民国年间京城旗人生活的一个例子来看,例如她讲的姑姑,在满族妇女中就很有典型性。</i>

<i>我将张先生和他妹妹张碧君女士的访谈也作为附录放在本篇口述之后,为的是给吴女士的讲述提供一个她的家庭、她所生活的昔日故宫的一个完整的背景,他们曾一起在故宫度过童年,访谈中也互作提醒、互相插话,很难将其分割开来。</i>

<i>吴女士为我出示了一份“乾隆十年1745年恭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重修,宣统壬子年1912年腊月族长长斌补修”的族谱单,已经残缺不全。还能看清的部分如下:</i>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Q3I2.jpg" />

加粗部分表示修谱时此人还在世。如果按吴女士的说法,这个修谱的长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