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序言

3。二者间有着明显差别,不可一概而论。

北京城从明清以来几百年,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不存在哪里才是精华、才是代表的问题。入清以来,内城的宫廷文化与旗人文化,与外城的汉、回等族群的文化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多元化特征。辛亥革命以后,南城流动的人口在不断地影响、冲击着内城人口的稳定,二者间的界限也在日益模糊,直到近年,宣武区与西城区以及崇文区与东城区的合并,导致了北京城几百年形成的内外城格局的最后消失。这个过程,也是本书关注的内容之一。

与在内城所做的访谈一样,我所做的口述的主旨,仍然是同一个,即这里生活着的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处于哪种空间环境之下、哪种社会群体之中,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怎么记忆这个城市和他们祖先的历史,又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

清代北京内城的主要居民是皇室王公、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身份相对单一。而南城迥异,虽然人口未必多于内城,但南城的人员成分十分复杂,有富商巨贾,也有贩夫走卒;有北方流民,也有南方士子。这使我无法将我在外城所做的访谈,像在内城那样按照社会群体予以分类,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本来就很难被分别归入某个圈子。何况百年以来,他们还很少有人有能力和时间来编织自己的社会网络,很多人甚至还未能寻找到自己归属的社会群体。这是外城流动人口多、迁徙频繁的结果,也是它仍然处于边缘而非中心位置的体现。

所以,本书的这些访谈,就都是以个人而不是以群体的顺序排列的。

<i><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J33X.jpg" /></i>

<i>1954年的崇文门</i>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J3344.jpg" /><i></i>

<i>1954年的宣武门</i>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