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七、朝阳门外南营房关松山口述

<i><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J1209.jpg" /></i>

<i>朝阳门关厢</i>

<b>第一次</b>

<b>时 间:2004年6月7日</b>

<b>地 点:北京朝阳门外南营房三条65号关松山家面临搬迁</b>

<b>访谈者:定宜庄</b>

<b>在场者:关圣力注204</b>

<b>第二次</b>

<b>时 间:2004年6月15日</b>

<b>地 点:同上</b>

<b>访谈者:同上</b>

<b>在场者:邱源媛注205</b>

<b>[访谈者按]</b><i>前面说过,清军入关之时,曾为八旗官兵分配房屋,并按所在旗分安置于京城各方位。但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皇帝的一道上谕来看,京城内的无房兵丁竟然已达七千余人。而且“京师内城之地,大臣庶官富家每造房舍,辄兼数十贫人之产,是以地渐狭隘”,此时距清入关仅仅半个世纪,由此可知旗人内部的贫富分化早在清初即已开始,而那些大宅富室,动辄就能达到占据半条胡同的程度,靠的也是多年的兼并积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i>

<i>康熙朝时国力尚称富裕,所以康熙帝下令,在城门外按各旗方位,每旗各造屋二千间,凡无屋兵丁,每名给予两间,不得随意买卖,亡故后交回。康熙帝说得很轻松,造这些屋子,无非花费30多万金,好比国家造一个大宫室而已。注206</i>

<i>选择各城门外的地段造房,显然因为这里地价最低,这便是京城各城门外八旗营房的由来。几百年来,这些营房成为京城最贫困旗人的聚居区。这些营房在最近几十年间被陆续拆除,到两年前也就是2004年为止,朝阳门外南营房,已经是仍然保留完整的最后一片了。近年来“北京热”升温,南营房成为一些对老北京与老旗人倍感兴趣者不时造访的对象,但常有人将其作为老北京旗人的代表,形容说这里旗人在清朝时曾大富大贵,这个定位便错了。须知八旗之内也有阶级,有贫富贵贱之分,并非所有的八旗子弟都有过高官厚禄的祖先,作为满族社会底层的八旗人丁,他们的没落并非自辛亥革命以后始。</i>

<i>“穷”似乎是南营房这个人群生活的主题。直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