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新干线煤杀案”解说

则不能成立,看起来是“如何行凶?”最后变成“谁是凶手?”这样的结构中,必包含了作者森村氏的苦心。而且大部分的读者,可能有九成以上的人到最后会觉得非常意外,而感受到自己推测失败的快惑。

解说是侵入“如何行凶”的领域,是推理小说的大忌,我当然也不愿冒犯。假设在前半部突破不在场证明后,森村氏就很满足的搁笔,我还是会认为这是第一流的作品。只靠搭乘“间音一六六号”之嫌犯的话,当然不够份量作为不在场证明。可是从车里面向外通话的两通电话记录,固若铜墙铁壁,只要这个不在场的证明成立,这个嫌疑犯就不可能有杀人的行为。由于警方极力追查,这个“不可能的犯罪”又变为可能。而追查的过程,也正是作者显现本领的地方。事实上,仅指出一例即足以证明森村氏笔力出众。

在后半段展开的第二次杀人,趣味性在于从头到尾都是突破不在场证明,而所设定的诡计也是非常出色。至少在我所知道范围内,把某种高楼大厦建筑的特性,作为产生错觉的手段加以运用的作品,好像还绝无仅有。

关于森村氏构想的过程,我虽然一无听知,但一般而言,正派的推理小说作家都是先设定全篇小说的主要陷阱,再设定运用此陷阱的背景和关系人物。

如果以这种方法进行,即使是设定内部竞争激烈的大公司,或不断争权的黑社会组织等幕后关系,他仍旧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陷阱的趣味性。

森村氏以大板万国博览会开幕前的演艺界为背景,是非常成功的设定,这个在第三者看来非常华丽,但剥下一层皮时立刻显露罪恶与虚空的行业,的确具备了许多适合作为推理小说舞台的因素,包括凶手、被害人在内的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书中人物的纠缠不清,使读者看了以后,几乎要掩卷长叹。假设森村氏根本个考虑推理小说的结构,只以这个主题写一本小说,我认为仍旧会产生值得推崇的作品。

只靠好的陷阱、诡计,并不能产生优秀的推理小说,除非有在这个骨架上添皮加肉的小说家才能,否则不可能产生杰作。

虽然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这个道理却常有被遗忘的倾向。没有陷阱,没有谜,也没有惊讶的推理“小说”,或停留在只有陷阱的型态,而忘记“小说”的推理作品实在太多了。

此篇“新干线谋杀案”是不会让读者失望的杰作。森村氏后来也发表许多佳作,今日正步向“巨匠之路”,他的作品我并没有全部看过,也不能说太肯定的话。但是我认为他最近的作品“人性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