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86章 【长弓】

长弓挽满月,剑华霜雪明。

这句诗出自大梁已故诗家刘嵩的《云汉山凭高有感》,作于太宗太和四年六月,诗作缅怀的是大梁开国九公之一宁国公杨思继。

杨思继出身于前魏武勋将门,高祖起事后率家将八百人来投,后来负责防守西线边境,将西吴骑兵挡在高阳平原上,使他们无法踏足中原腹心地带。虽然杨思继不像定国公裴元那样开疆拓土,但是如果没有他二十年如一日的镇守西线,大梁绝对无法形成如今的疆域,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大抵如是。

为了铭记宁国公的丰功伟绩,太宗皇帝在晚年特地将西境最北面那座大营命名为长弓大营。

长弓大营位于东庆府西北面边境,距离北面三府交界处的临清县约有三百余里。

贝苕江从虎城北面经过,然后顺流往东,在距离广平府地界还有百余里时转向朝北,经过广平府和东庆府之后一路向北流入荒海之中。长弓大营便在贝苕江东面,同时北面又有云汉山遮挡,地理位置极为优越,牢牢扼住灵州乃至整个大梁的西北角。

营内常备军力为三卫近四万人,虽然从人数上来说在西境四营中最少,但毫无疑问战力最强。

主帅为集宁侯唐攸之,今年四十三岁,大抵是武将一生中最优秀的年纪。

只是近日以来,这位实权侯爷的眉头极少舒展过。

当初开平帝和王平章在决意构筑西线防御体系的时候,曾经在朝堂上引起过一次大争论,那就是长弓大营西面是否要建造军寨。反对者认为,长弓大营的位置易守难攻,只要护住这座大营,那么灵州西北面就安稳如山。赞成者则认为,在贝苕江以西建造军寨,不仅能为长弓大营构筑防线,还能庇护虎城北面。

双方各有道理,王平章一时间也难以决断,最后还是开平帝敲定,在长弓大营西面建造十一座军寨。

唐攸之五年前接手长弓大营,来到此处实地探查之后便发现不妥,这十一座军寨与其说是防线倒不如说是累赘。他曾经三次上书朝堂,希望能裁撤这些军寨,将虎城北面广阔的平原地区让给西吴,集中力量守住虎城和长弓大营两个关隘,如此足以守住灵州的北线地界。

但是这三封奏章仿佛泥牛入海,压根没有任何回应,后来唐攸之才知道奏章被卡在西府,主要是右军机成安候路敏坚决反对。原因倒也简单,那十一座军寨耗费国帑千万,岂能在建好数年之后就废弃不用?

真要这样做了,东府那些文官老爷们还能放过武勋亲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