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章 为何如此说

处的现实,未来的改变也无法弥补他的悲痛,但他仍感锥心之痛,更对未来充满恐惧。

若朱雄英真的不幸早逝,朱标只剩下两个儿子。

其中,朱允熥首先跃入老朱脑海。

然而,朱元璋旋即否定,允熥虽出自常氏,嫡出无疑,但他的胆怯、寡言,甚至才智平平,显然与朱标和自己相差甚远。

在群英聚会时,他总是那个默默无闻的角落,这样的人,怎配坐拥天下?

帝王,乃万人之上,若幼时就缺乏领袖气质,长大后恐易走向极端,对国家、百姓皆不利。

再者,帝王懦弱,定会引来权臣觊觎,常遇春的军事力量将由助力转为潜在威胁。

若选允熥,老朱断不会留下那些有能的将领。

如此看来,唯一合适的选择便是朱允炆,尽管他性情温顺,但天赋出众,读书才华不在朱雄英之下。

只要悉心教导,他亦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明君!

一番深思熟虑后,老朱为那些未知时空的大明暗暗庆幸:还好还好……即使朱雄英的长孙遭遇不幸,至少还有允炆,或许能延续朱家的辉煌。

在异世的大明,朱姓王朝仍有绝妙的布局!这让他朱元璋心安如磐。

毕竟,无论身处何方,大明烙印于心,皆为朱家的瑰宝。

朱元璋,这位将“私天下”演绎至巅峰的君主,对贪腐的憎恶并非源自于它榨干了黎民百姓,而是视其为自家财富的流失。

在他看来,官员贪污无异于从他朱某人的金库窃取,这样的罪行怎能不严惩?然而,当这同样的罪行降临在子孙身上,他却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儿子搜刮百姓,对他来说,不过是财富转移,何来贪污之说?这是自家的账,怎算得上是罪?

为大明的未来谋定良策后,朱元璋的忧虑逐渐消散,他开始重新审视朱允炆。

苏铭观察着朱元璋的神情变化,从最初的震惊、担忧,到最后的释然,明白这位老人已说服了自己。

苏铭对此颇感兴趣,他期待朱元璋的决策过程。

看着朱元璋重新坐定,苏铭直截了当地询问:“陛下,您是否已有了决定。”

朱元璋语气傲然:“确信无疑!我已想透彻。”

“朱标血脉尚存两子,若朱雄英……哎,还有其他可能。”

苏铭凝神倾听,朱元璋的话语犹如磁石般吸引他。

在朱雄英健在,朱标未早逝的当下,选